2025-09-23 23:41:44
台灣日治時代「皇民化」運動!(天地傳媒,通天透地,貫穿古今)

(記者林金虎台北報導)台灣日治時代「皇民化」運動!
台灣日治時代「皇民化」運動(「皇民化」教育、「日本化」運動)政策時期,從西元一九三六年至西元一九四五年!
  皇民化運動(皇民化教育),即推動日本化運動,指從西元一九三六年至西元一九四五年期間,日本對其統治下的中國少數民族以及殖民地族群,推行的一系列「皇民化」運動(「皇民化」教育、「日本化」運動)同化政策,希望讓這些族群認同日本與日本天皇,同化為完全的日本人。
其中,日治時代「皇民化」運動(「皇民化」教育、「日本化」運動)政策時期,從西元一九三六年至西元一九四五年,主要影響地區,包括:臺灣、朝鮮、琉球、與滿洲等地。
發起人推動「皇民化」運動(「皇民化」教育、「日本化」運動)政策,主要,計有:日軍軍部、右翼內閣大臣等。
西元一八九四年,中日甲午戰爭爆發;西元一八九五年大清帝國戰敗後,與大日本帝國簽訂馬關條約,割讓台灣及其附屬島嶼予日本。
日本在接收過程中,遭到台灣民眾的強烈抗拒,包括:地主、佃農,以及台灣原住民族等紛紛發起對抗,要求日本當局放棄佔領台灣。
台灣官紳丘逢甲等人成立「台灣民主國」,推舉末代台灣巡撫唐景崧為「台灣民主國大總統」。
但是,在日清兩國交接後,日軍尚未進入臺北城之前,台灣官紳丘逢甲、末代台灣巡撫唐景崧等人,即已經先後逃往中國大陸。
此後,臺灣總督府將台灣住民(本島人)依據族群關係大致區分為,包括:在台日本人、台灣漢人,以及蕃民等三種人;其中,社會地位,以及享受的權利,以在台日本人最為優越。
自西元一九三六年,日本確定南進政策開始,一直到二次大戰結束的西元一九四五年為止,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邁向了另一個階段。
台灣日治末期,讓殖民地臺灣走向「皇國臣民化」的總體改造運動「皇民化運動」,西元一九三六年至西元一九四五年。
「皇民化政策」是日本為使台灣人成為「皇國的臣民」,即成為忠誠於天皇之日本國民而推進之政策;其目的在於台灣人實施戰爭總動員,以參加日本發動之侵略戰爭。
  該時期因中日戰爭的需要,日本內地經濟泥足深陷,全國逐漸進入戰時體制,繼而放手一搏,孤注一擲,發動大東亞戰爭,日本國力消耗甚鉅,包括:人力、物力羅掘俱窮,需要台灣的協助。
然而要台灣人「真誠」、「同心協力」,必須由更進一步採取同化政策。
其中,讓殖民地臺灣走向「皇國臣民化」的總體改造運動「皇民化運動」,除了取消原來允許的社會運動外,也積極從精神上消除臺人的民族意識,生活上脫離漢民族,以及臺灣原住民的生活型態與文化,全力推行「皇民化運動」,大倡臺人全面日本化。
大戰其間,高唱讓殖民地臺灣走向「皇國臣民化」的總體改造運動「皇民化運動」,希望台灣人改日本姓、說日本語、拜日本神、不得祭拜中國神明等。
但是,實際只有很少的士紳改姓。
讓殖民地臺灣走向「皇國臣民化」的總體改造運動「皇民化運動」,雖然更改姓名,並無強制性;但是,對於一些社會精英,抑或與從事公職者仍存有壓力,原因在於更改姓名,比較有升遷機會,因而配合改名。
其中,例如:李登輝的父親、兄長是警察;李遠哲的父親、柯文哲的祖父、江丙坤的大哥、二哥都是老師。
另外,包括:張榮發、邱創煥等人,皆出身於更改日本姓氏的家庭。
同時,並全面動員台灣人參加日本戰時工作,一直持續到西元一九四五年二戰結束,日本投降為止。
台灣日治末期,西元一九三六年至西元一九四五年,可以稱為「皇民化時期」,是「內地化」的極端形式。
台灣日治末期,西元一九三六年至西元一九四五年讓殖民地臺灣走向「皇國臣民化」的總體改造運動「皇民化運動」,係分成二階段進行。
包括,第一階段是西元一九三六年底,一直到西元一九四0年的「國民精神總動員」,重點在於「確立對時局的認識,強化國民意識」。
讓殖民地臺灣走向「皇國臣民化」的總體改造運動皇民化運動,通過各種思想宣傳與精神動員,致力於消彌台灣人的祖國觀念,灌輸大日本臣民思想。
第二階段是西元一九四一年到西元一九四五年的「皇民奉公運動時期」,主旨在徹底落實日本皇民思想,強調挺身實踐,驅使台灣人為日本帝國盡忠。
日本人為強化組織功能,成立各種奉公會團體,台灣人民被迫參加,將運動推向社會的最基層。
臺灣總督府為推動讓殖民地臺灣走向「皇國臣民化」的總體改造運動「皇民化運動」,開始強烈要求台灣人說國語(日語),穿和服,住日式房子,放棄台灣民間信仰,改信日本神道教並參拜神社;同時,台灣人也要每日向日本天皇所在居所之東京方向深深低頭行禮、膜拜。
同時,所有學校學生每天都要在運動場上集合,向日本皇宮所在東方之東京方向朝拜,還要背誦《皇國臣民誓詞》,即「宮城遙拜」。
除了語言,讓殖民地臺灣走向「皇國臣民化」的總體改造運動皇民化運動,日本當局更嘗試改變臺灣傳統的風俗習慣,例如禁止臺灣人過農曆新年,而要求像日本人一樣過陽曆新年。
臺灣過年時,張貼春聯、燃放鞭炮,以及燒金紙、銀紙等風俗、習慣,也不准保留,改用在門口掛著「祝年繩」,以祈求吉祥、平安,抑或是,在門口擺飾松樹、松枝,祈求一年平平安安。
根據台灣的傳統風俗、習慣,紅色代表著吉祥與喜氣,包紅包、貼春聯,則是台灣傳統用來討吉利、喜氣。
但是,日本的傳統風俗、習慣,新年採用白紙、「祝年繩」,抑或白色圓餅;在臺灣人眼裡卻是相當不吉利象徵,這些傳統文化上的嚴重差異,皆令臺灣人民相當難以接受、適應。
除了傳統過年的風俗、習俗之外,臺灣人舉辦婚禮、喪禮等重要禮節,也都被日本人視為相當不進步、落伍習俗,必須改變成為日本人的風俗、習慣。
另外,總督府也在西元一九四0年公布更改姓名法,推動廢漢姓改日本姓名的運動。
尤其,「國語家庭」享受特惠,公家機關得以優先任用、食物配給較多,連子女在升學競爭上也佔優勢。
日本人的配給量比台灣人多,而改成日本姓氏的台灣人,也比一般台灣人得到更多的配給。
但是,台灣的「皇民化政策」的強制性,遠低於日本在朝鮮執行的「皇民化政策」。
日本雖然已經擴大對華侵略規模,正式推進戰時體制,但單憑日本人之力量來應對戰爭卻是很吃力;因此有必要動員台灣人參加戰爭;為盡可能使台灣人自動自發投入戰爭。
最後,由於戰爭規模不斷擴大,所需兵員越來越多,日本當局也在西元一九四二年開始在台灣實施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,以及西元一九四三年實施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,並於西元一九四五年全面實施徵兵制。
西元一九三七年(日本昭和十二年)七月七日的「盧溝橋事變」(七七事變),揭開中日戰爭八年序幕,當時,很多台灣青年,受徵為一般統稱為「臺籍日本兵」的日本軍伕,走向戰場,為皇國奉獻,日本帝國效命。
  西元一九三七年(日本昭和十二年)七月七日的「盧溝橋事變」(七七事變),中日戰爭爆發後,日本殖民政府要求臺灣供應軍伕,相當多台灣青年被徵用為一般統稱為「臺籍日本兵」的日本軍伕;但是,一般統稱為「臺籍日本兵」的日本軍伕並非正規的日本軍人,僅負責,包括通譯、軍醫、巡察、運輸、補給等任務。
當時,一般統稱為「臺籍日本兵」的日本軍伕的徵用,是非常莊重的事情,通常是台灣總督府根據日本軍方的請求,指派台灣庄役場的職員,偕同當地巡察到當事人家中進行勸說投入。
在戰地主要負責搬運粗重物件雜役的一般統稱為「臺籍日本兵」的日本軍伕,負責,包括:搬運武器、砲彈、傷兵、挖築、構築戰壕、建造營地、搬運糧食炊事後勤補給,以及鋪橋造路等打雜、勞力工作。
當時日本軍隊的階級排列順序為:軍人、軍犬、軍馬、軍屬、軍伕。
一般統稱為「臺籍日本兵」的日本軍伕,平時稱「人夫」,在軍隊則稱為「軍伕」。
一般統稱為「臺籍日本兵」的日本軍伕沒有受過軍事訓練,不會使用槍械,除了擔任粗重工作之外,還要負責守備,以及站崗任務。
一般統稱為「臺籍日本兵」的日本軍伕,在南洋戰場上,雖然是扮演協助日軍的角色,但在戰場上,日本軍伕的任務與危險程度,並不輸給正式日本軍人。
其中,不幸戰歿的一般統稱為「臺籍日本兵」的日本軍伕,日本人將其安奉在日本靖國神社。
台灣人上戰場替軍隊勞動的人,他的家宅可貼上「榮譽之家」字樣,榮譽之家的子弟,升學也會受到特別眷顧。
日本全面推動讓殖民地臺灣走向「皇國臣民化」的總體改造運動「皇民化運動」,使台灣人的台語文讀系統衰弱,再加上戰後,中華民國政府長期實行的國語運動,致使許多台灣人於不知如何以台語朗讀漢字書面文、文言文。
  在光復台灣後,中華民國政府推行了一系列,包括:說國語運動在內的去日本化運動,希望去除日本文化影響,使台灣人重新中國化。
但是,台灣解嚴之後,隨著社會的多元化,以及台灣本土意識的興起,關於日本讓殖民地臺灣走向「皇國臣民化」的總體改造運動「皇民化運動」,台灣史學者也提出與中國國民黨政府不同的觀點,並重新檢視和評價。
根據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表示,日本於西元一九三七年全面侵略中國,為了防止台灣人的漢人意識的甦醒而導致「裏應外合」。
因此,高唱「內台如一」,即台灣人也屬於天皇子民與日本內地人一樣平等。
台灣日治末期,讓殖民地臺灣走向「皇國臣民化」的總體改造運動皇民化運動,西元一九三六年至西元一九四五年,全面推動「皇民化運動」,希望台灣人更改為日本姓氏、說日本語、拜日本神,以及不得祭拜中國神明等措施,但是,實際只有相當少數的士紳改姓。
因此,日本在台灣推動讓殖民地臺灣走向「皇國臣民化」的總體改造運動「皇民化運動」,除了說日語,比較為成功之外,其餘的成果仍然相當有限。
特別是,台灣人被同化為日本人的士紳階級,僅只有百分之一左右的比率。
臺灣人民在日本推動讓殖民地臺灣走向「皇國臣民化」的總體改造運動皇民化運動初期,並不熱衷於皇民化運動;特別是,受「行,不改名;坐,不改姓」影響,改姓名運動效果有限。
但是,台灣人相較於朝鮮人,對於學習日語,以及響應志願兵制度,則較為熱衷、普遍。
尤其,志願兵制度是針對青年的運動,當時激發不少年輕人的愛國情操。
讓殖民地臺灣走向「皇國臣民化」的總體改造運動皇民化運動,是日本為使台灣人成為「皇國的臣民」,即成為忠誠於天皇之日本國民而推進之政策,有如「政治洗腦」活動,依照年齡層而言,思想與心理正在成長的青少年是最容易受影響的族群。
(天地傳媒,通天透地,貫穿古今)

您可能有興趣